教师简介:
职称:教授 硕士生导师 高级实验师
1986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物理系。
1986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
1999年12月取得高级实验师资格。
2008年12月取得副教授资格。
2010年12月取得教授资格。
2004年以来任 电子技术实验室主任。
2002年3月19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2005年5月以来,任贵州大学民盟支部 组织委员。
2011年9月任民盟贵州大学理学支部 副主委。
2011年3月任贵州大学理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
2011年被评为贵州大学“学科学术骨干”。
社会兼职:
1994年以来任无线电爱好者协会 指导老师。
2003年以来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贵州赛区组委会委员。
研究领域:
电路与系统(EDA技术.电子测量);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主要经历:
1.主持并完成“EDA教学研究”,基金号X010046(2002年);
2.主持“EDA技术教学电子资源的建设”,省教育厅教改工程项目(2008年);
3.主持“现代电子技术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探索”,校级实践教学改革项目;
4.参与“基于MgB2薄膜的滤波器研究”基金号60666001,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参与“材料在液氮温度状态下的光声光谱研究”,省科技厅基金(2007年),基金号Z073027;
6.参与并完成“城市电瓶轿车的设计—电力及控制系统”,春晖计划(2004年);
7.参与并完成“一种基于数字通信系统的FPGA的宏单元建立方法和SOC的验证平台”,春晖计划(2004);
8.参与“可编程压控放大器集成电路的研究”,春晖计划(2005年);
9.参与并完成“五位半.正负10V基准稳压电源”研究,省科研基金(1994年)。
10.参与“基于SJ结构的功率器件研究”,校基金(2009),基金号X092016。
11.参与“嵌入式Linux系统软件低功耗设计的研究”,校基金(2009),基金号X092017。
12.参与“贵州省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0年 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项目代码Z103240。
13.主持“白光二极管混色光谱学研究”,201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基金号Z113078。
14.主持“电子设计教学课程体系研究”,2011年贵州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
发表论文:
1.“一种新型报警器的设计”,《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可编程时间控制器的设计”,《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3期;
4.“微机彩显指示灯闪烁故障维修两例”,《电子报》1999年第52期;
5.“采用EDA实验教学改善电路教学环境”,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3期;
6.“EDA与电子设计教学”,《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4期;
7.“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clinic ZrO2 nanorods by a novel and simple precursor thermal decomposition approach”,《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s》,2003年127卷,9-10期639-643页;
8.“EDA之价值”,《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期,第二作者;
9.“浅谈虚拟电子实验室”,《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2期;
10.“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在交流伺服中的设计”,《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期;
11.“关于MPEG-4的DCT变换编码技术研究”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期;
12.“EDA技术在电子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下册511页,贵州大学教务处编,2008.1;
13. “卫星‘自适应.突发.宽带.调频’抗干扰通信设计”,《科技信息》2008.11;
14.“一种混沌下平衡型伪随机序列的相关特性研究”,《科技信息》2008.9;
15.“EDA技术教学与实践探讨” ,《中国教育导刊》2008年第8期。
16.“现代电子技术教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施”,《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年12月第26卷第12期。
17.“串并分布式算法的研究及其实现”发表于《科技信息》2009第2期。
19.“现代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发表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12期。
20.“基于Tina Pro的地方高校电子设计教学研究”发表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08。
21.“提高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施”发表于《遵义医学院学报》,2010.08。
2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发表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23.“TCAD工具与半导体工艺实验教学的结合” 发表于《中国教育导刊》2010年第7期。
24.“改进的基于最大归一化互信息的医学图像配准算法”发表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3期。
25.“电子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方法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3月第28卷第3期。
26.“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仿真测试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大学物理》,2011年6月第36卷第6期。
专利情况:
2011年申报专利两项点击打开链接 ,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经授权)。
所获荣誉:
1.2008年“构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子技术实验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施”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 ;
2.2009年获贵州大学“优秀教学奖”。
3.《EWB9电子设计技术》在贵州大学2007年度优秀教材评奖中荣获 一等奖 ;
4.2005年.2007年.2009年分别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被评为 贵州赛区优秀指导教师;
5.2005年.2007年.2008年年度考核 优秀;
6.2005年.2008年获院级 优秀教师;
7.2003年获院级 优秀班主任。
8.2011年申报专利两项点击打开链接
9.201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点击打开链接;点击打开链接;点击打开链接。
主要贡献:
为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电子技术实验条件提供了成功经验;为推动电路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经验。
自1986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主要从事电路系统理论及实践的教学与研究,教授课程有“EDA技术”.“近代电子学实验”.“数字逻辑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含模.数).“电子综合设计与实践”.“传感器原理与应用”.“PLD开发应用”等十余门,工作尽职尽力。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启发学生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其理解学习目标应该是有效的进行“电路系统设计”。
2001年以来,面对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与高校扩招(本科大众教育)的矛盾,着重研究提高学生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十年“EDA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1)提高了学生电子设计的能力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包含电路系统设计.仿真分析.PCB版图设计等内容,是电路理论的综合应用技术。EDA设计方法是先对设计系统仿真分析,待理论设计通过后再做硬件验证(仿真结论不能代表真实系统的效果),然后做PCB设计,这样可以提高设计的成功率。设计作品的成功将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作热情,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信心。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中,我们的选手充分应用了EDA技术,2005年实现了贵州赛区国家级奖零的突破,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祝琳 郑兴华 宋力).2007年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魏广寅 姜继勋 张宗江).2009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裴亚丹 周连华 周睿),是贵州赛区的最好成绩,我校选手历届竞赛成绩在贵州赛区均名利前茅。通过经验交流,贵州赛区其他高校的电子竞赛成绩也得到逐步提升。
(2)促进了电路理论课程的改革
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EDA技术教学让学生掌握现代电子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电子设计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电路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将EDA中仿真测试技术引入理论教学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通过简单讲述和直观明了的演示图表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电路理论的确切含义,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校的电路理论教学的教师都已接纳该方法并应用于课程教学。
(3)改善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
通过学术交流.教师进修.高等学校教师硕士培养等,我省地区高校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我省地区高校电子技术实验室设备普遍较少,虽然可以通过多次轮换改善实验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其每一轮次人数也不少,实验过程中多数人成了看客,学生实践学习收效不多。EDA技术中的“仿真测试技术”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计算机对于今天的高校来说都是较多的,通过计算机及EDA设计平台做仿真实验,对于电路理论验证实验来说,又快捷又准确,而现有硬件实验资源转制为电子综合设计训练基地(本校实训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集中),既提高了计算机应用的效率,又解决了硬件实验资源欠缺与扩招的矛盾,提高了电路系统理论教学的效率,增强了学生电子设计的兴趣。
(4)促进了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
“EDA技术教学电子资源的建设”教育厅项目已经完成,网络资源于2010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http://210.40.3.225)。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设计,将不受时间.地点.设备等限制,让有限资源惠及更多的大学生,尤其对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高校师生,其意义更加重大。
(5)促进了教材建设
通过EDA教学与实践,不断总结并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主编编辑出版了《现代电子设计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EWB9电子设计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EDA技术及实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3部教材在全国多所高校应用,均获多次重印,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科学研究,主持科研(含教研)项目五项,参与十余项,发表论文26篇(仅算第一.二作者,其中核心期刊5篇,1篇SCI收录),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