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学校 > 考研自习室 > 石磊考研政治技巧答分析题(34题哲学)

石磊考研政治技巧答分析题(34题哲学)

时间:2024-03-19 栏目:复习备考

按照答题技巧写哲学历年真题

1、(2015.34) (1)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5分)

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但互联网像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正如材料1指出的:互联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把世界各国连接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的共治才能建立完善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作为一个网民,应该强化网络共同体意识,遵循网络法规和道德,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正如材料1指出的:互联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当然,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犯罪等,甚至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形成了新的挑战,这就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的最好体现。

此外, 上述材料还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所以说,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谋求共治。

(2)怎样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与处理“蚂蚁”与“大象”的关系?(5分)

答:辩证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龙头企业(“大象”)和互联网上的小商户(“蚂蚁”)作为矛盾的双方,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大象”和“蚂蚁”都要应势而变,培育“互联网思维”,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互联网构造的平台上共同发展。

2、(2014.34)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答: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没有看到秸秆能变废为宝,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秸秆变废为宝,这是材料的合理性。上述材料中有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没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此外,上述材料中的故事还能体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改变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答案1: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难题和矛盾的关键,只有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和矛盾,如果不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不能解决生活中难题和矛盾,所以,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中的主人公巧妙地运用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形成了“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的产业链“大循环”。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主人公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答案2:上述材料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

(注: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2013、34)(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具有能动作用。上述两个材料都是讲的是换位思考的小故事,“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像成老人”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用自己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4、(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

答: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还能体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

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此题也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4分)

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材料2讲述的是迪迪•艾伦给电影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但她发明了“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引起了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理论创新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拓展新视野,开辟新思路,形成新认识的过程。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和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有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如果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放弃了理论创新,我们的实践活动必然失败,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和迪迪•艾伦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5、(2011、34)(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注重实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

上述材料指出: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这样垃圾问题基本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既看到垃圾是废物的一方面,又看到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将垃圾“变废为宝”,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合理性。而焚烧和掩埋传统的处理方法只看到垃圾的一方面,没能正确处理垃圾问题,片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的不合理性。上述观点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矛盾分析方法是指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正视矛盾,认识到人类每天必然产生大量的垃圾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根据矛盾的特殊性处理垃圾问题,“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把垃圾变废为宝,分类处理垃圾问题,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6、(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梅兰芳正确的处理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凭借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以及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底,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7、(2009、34)(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6分)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现象和本质相互依存,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离不开本质,离开了本质,现象也不存在了。现象和本质相互渗透,现象渗透着本质,本质渗透着现象。现象和本质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现象能转化成本质,本质转化成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现象,又看到病人生病的本质,华佗对症下药正是透过了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原因能转化成结果,结果转化成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原因,又要看到结果。

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既看到病人生病的原因,又看到病人生病的结果,华佗对症下药,使病人康复,全面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合理性。而两个病人只看到结果,没看到原因,孤立的看问题,这是材料中的不合理性,两个病人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4分)

答:这个故事对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如果我们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所以要想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材料讲的是华佗给同样是犯了一种病的两个人治病开了截然不同的处方,两个人按照不同的处方治疗完全康复的故事。华佗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正确处理病人生病的现实,使病人康复。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像华佗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就能成功。

8、(2008、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何种哲理?

答: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蕴含着的哲理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材料中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同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的身份不同,同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上述材料“医生换位体验”活动中“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这讲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说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医患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答: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我们应该看到:矛盾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能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的、具体的分析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

9、(2007、34)(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启示是要看到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上述材料中丁玲之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我们克服这种错误,我们的实践就能成功!

10、(2006、34)(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一定坚持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上述材料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庙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答:上述材料讲述的是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前有两尊石兽,一年暴雨成灾,将石兽撞入河中。10年后,按照通常的想法,石兽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而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上述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老兵那样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能成功!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最好结合当年的时事热点事件。

11、(2005、34)(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答: 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消极,不过分,不要为所欲为,不要无所作为。材料设计的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答: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实质反映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不能盲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给人类更大的灾难,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上述材料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12、(2004、34)(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答: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上述材料讲述的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闻一多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这说明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以上是关于“石磊考研政治技巧答分析题(34题哲学)”的相关资讯,想要更详细了解更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咨询咱们在线客服老师!

预约试听

提交后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