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12 栏目:复习备考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 11-16章
第十一章 传媒业经营
一、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①普遍服务的原则:普片服务的基本要义是公平、公道地为全体人民提供信息等服务,而不考虑其成本
②编营分离原则:新闻生产和经营必须分开
③受众中心的原则
二、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
赢得市场份额长远战略:一靠传媒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靠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三、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①集约化:对于传媒业来说,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
②专业化:主要指广播电视针对特定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所以,也可称频道化、频率化
③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
新闻媒介经营的范围包括:报刊的发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广告业务,多种经营,设备和物质供应。
第十二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①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的对象。媒介和受众最终定位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②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③受众是消费者;④受众是公民
二、受众对媒介的决定性影响
①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②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④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三、受众的特点
1、 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 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 隐蔽性。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四、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 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五、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 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 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 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 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5、 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可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 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七、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即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四方面的要素:
1、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八、受众的权利
①知情权: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②表达权: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②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分为两部分:第一,使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形式的舆论监督权
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
一、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够经的起核对。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① 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
③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④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⑤只有坚持真实,才能“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
3、新闻失实
新闻失实表现的五个方面:①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
失实原因的分析:①非故意性失实。在采写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不情况不符。这种失实,多半是由于作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失实造成的。
②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
4.新闻失实呈现的特点和趋势:①新闻失实趋向常态;②故意性失实的比例增大;③新闻失实入侵公共领域
二、新闻指导性
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对我国新闻事业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辨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改革开放大业。
新闻指导性不是指挥权,而是道义上和思想上的影响。
2、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①鼓舞②示范③论证④启发⑤解释⑥预测⑦警戒
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一种是迅速地在受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立刻收到明显效果;另一种是潜移默化地长期影响。
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具体做法:①关于寓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②关于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
③关于把指导性寓于服务性之中。
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称为指导性新闻。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即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实地及时地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
①指导性新闻要具备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是,要用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
②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地说明观点,令人信服;
③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
4、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①革命战争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基本特点是:报纸指导一切,重点是指导工作。
②计划经济年代的新闻指导性
基本特点:是多侧面地印证:印证党和政府各种举措、方针的合理性
③市场经济年代新闻的指导性
特点是:诠释信息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证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围绕着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新政策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律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
5、关于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①纠正图解政策的做法 ②改变公告式、命令式的做法
③防止片面性、简单化。
表现在:a.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某一政策规定时,往往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b.抓住一点,不及其余;c.脱离具体的条件,脱离历史的环境,简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d.在先进典型的宣传中,往往强调革命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
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的三层含义:
在内容上:新闻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我国新闻事业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
①各级党委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②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受党的领导;
③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
④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四、新闻事业的战斗性
1、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不倦的探讨。
具体表现:
① 揭露、打击破坏安定团结、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的做法;
② 大胆揭露职务人员违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劣迹;
③ 及时地发觉和批评各个领域中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④ 及时反映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面着手研究、解决。
2、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原因:
①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②新闻的舆论监督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③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④新闻的舆论监督体现了我国新闻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
3、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特点:①权威性②典型性③紧迫性④重视社会效果
4、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 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 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 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4) 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5、批评不慎表现的三个方面
①批评不实引起新闻伤害; ②批评失当引起新闻伤害 ③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
五、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1、 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1) 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3)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4)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5) 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2、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的关系
1) 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2) 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3) 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4) 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3、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
第十四章 新闻选择
一、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采写编评都与新闻的选择密不可分。
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本领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二、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思想主要标准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因此要淘汰:①虚假的“事实”;②陈旧的事实;③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④空话连篇的“事实”。
2、新闻价值
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阶级性是指新闻单位对事实的选择和阐述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①时新性 ②重要性 ③接近性 ④显著性 ⑤趣味性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这些元素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
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素质内容包括:
① 一致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② 针对性 ③ 普遍性 ④ 典型性 ⑤ 时宜性
4、新闻法规,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许公开传播。
第十五章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一、新闻专业理念
新闻业功能:①新闻业首先是为社会总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信息支持
②新闻业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
③新闻也还在促进整个社会系统进步和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业理念: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
①职业理念:涉及新闻业的宗旨和“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
②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③职业纪律
④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三、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1) 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的精神。
2) 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
3) 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
4) 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5) 有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第十六章 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一节 30年的四次跨越
一、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1979-1982)
于是,在"尊重新闻规律"的旗帜下,中国新闻界全面恢复四、五十年代的老传统:实践界以五十年代的模式办报,学术界重提1956年新闻改革的老课题。这场"拨乱反正"在全国新闻界在以下几方面形成基本共识:
1、摒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性质说,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也刊登时事为主的大众传播机构;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2、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在这段时期,对对新闻真实性的讨论占有各种新闻刊物的最大篇幅。
3、随着党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济报道逐步成为新闻的主体
4、纠正了历史的错案,肯定了"读者需要论"、“社会需要论”是合理性的命题,并由此为立足点,重新确认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必不可少的标准。
"新闻规律"究竟有多少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观念:新闻传播也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胡作非为。这才是在此期间的全新观念。
二、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从1983年开始)
信息概念渗透到新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①首先是媒介结构发生改变。一大批以提供纯信息尤其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纷纷创办、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以提供经济信息为主的新频道。
②其次是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纯信息的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据重要地位,从而大大开拓了新闻报道面。
③再次是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多彩。预测性报道、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为特征的深度报道、全方位扫描的立体式报道、纯客观报道等新的报道形式大量出现。再如,会议新闻改革,过去只见会议不见新闻,现在记者则懂得并尽力跳出会议抓新闻;头条新闻改革,不少报纸打出"不拘一格选头条"的口号,把信息量大、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放在突出的版面上。
这一切,都使新闻媒介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1922年以后开始)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点。当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后,新闻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逐步形成一个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来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来说,属于第三产业。这个理论上的突破带来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这个新思路可归结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完整含义: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1992年以后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媒介的功能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管理上
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①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 ②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
③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四、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1996年开始)
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
①适度的市场集中,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十来家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媒体集团,成为中国传媒业的支柱,从而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
②从粗放型发展转换为集约化增长,从外延性增长转向内涵性增长,这就是集团化平台上对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③从小儿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③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措施:
①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②频率、频道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③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④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⑤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
⑥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
第二节 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一、 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二、 从观念跟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三、 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四、 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盘活存量,就是采取各种方式,整合资产,利用好现有的资产,防止资产的闲置浪费。)
第三节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一、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①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②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③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①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②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③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三、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①传者的角色转化;②受者的角色转化;③媒介风格的转化
四、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
以上是关于“《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11-16章”的相关资讯,想要更详细了解更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咨询咱们在线客服老师!
提交后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