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学校 > 考研自习室 > 2017年311教育学综合真题答案解析(启航版)

2017年311教育学综合真题答案解析(启航版)

时间:2024-04-19 栏目:复习备考

2017年311教育学综合真题答案解析(启航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l.B【解析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厄。代表作有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利》和布尔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是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阿普尔的主张。阿普尔认为批判教育学研究的本质在于探究知识、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难以解释的关系,其经典话语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你站在谁的一边“。故本题选B

2.D【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故本题选D

3.A【解析价值澄清模式认为要想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必须经过选择、评价和按这些价值观行动的过程。价值澄清过程包括七个分过程:(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3)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复。价值澄清过程的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故本题选A

4.D【解析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综合是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强调首创性。题于中给出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实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的特点,进行具体应用与创作,是知识综合的过程,属于高水平认知学习目标。故本题选D

5.A【解析形成性评价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意在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教与学的进展情况,故又称为进展性测评。终结性评价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以作为某种资格认定或升、留级的根据。所以这两种评价最主要的差异是评价目的不同,起到的作用功能不同。故本题选A

6.A【解析】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故本题选A

7.C【解析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是根据科学发展水平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从各门科目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品种不同的教学科目。不管《生物学》曾经是什么,曾经由哪几科合并而成,单就目前而言,《生物学》并不是融合课程、综合课程或核心课程,而是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对应的关于生物领域的一门学科课程。单独问《生物学》是什么课程,与在有历史背景下的《生物学》是什么课程没有区别,考生不要被背景知识所限制思维。故本题选C

8.C【解析学习者中心课程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共同点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课程必须与学习者的生活相沟通,应当把教材看作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知识和有效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意义,必须与人的真正目的和生活相联系。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理念相一致。故本题选C

9.B【解析】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所谓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故本题选B

10.A【解析帕克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倡导昆西教学法,主张儿童应处于学校的中心。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代表人物,主张以改造社会为主要目标,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赫钦斯是永恒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强调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梅伊曼是实验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故本题选A

11.C【解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旨在使学生的天赋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教育应发展入的能力,具体指发展人的思维、想象和记忆能力,而不是只在于获得大量的知识。故本题选C

12.A【解析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儿童道德认知在多阶段互相碰撞,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吸收高层次的道德推理,从而推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故本题选A

13.C【解析】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  一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使得终身教育与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了起来。故本题选C

14.D【解析王守仁认为理“在本心“,而非心外,'理”就是“心“,“心“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心”与理“合二为一,不可分离。他又把人心中的“天理'叫作“良'知,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普通人的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去掉后天的与外物接触所产生的各种昏蔽,使“良知“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学以去其昏蔽'\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致良知“,从而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题干显示的是王守仁的“心即理”的思想。故本题选D

1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虚心涵泳“。所谓“虚”心,即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所谓“涵泳”就是要反复思考,细心玩味,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故本题选A

16.B【解析《大学》强调大学的目标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是为了治人,故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标是“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推己及人,使民众去其“旧染之污",臻于善的境界。《大学》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是“止于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故本题选B

17.A【解析颜元认为教育应当培养能够积极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人,即教育要培养具有实才实德的实用人才。故本题选A

18.C【解析明代地方普遍设立“社学”,民间十五岁以下的幼童可入学就读,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社学是明代在城乡广泛设立的一种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故本题选C

19.B【解析”六等黜陟法”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即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故本题选B

20.D【解析最早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故A错误;系统阐述“体用一致“文化教育观的人是严复,故B错误;组织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的是梁启超,故C错误;“癸卯学制”的主持制定者为张之洞,该学制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修订完成。故本题选D

21.C【解析】1922年“新学制“中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再负担普通教育的任务,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故本题选C

22.A【解析基于“抗战建国”方针,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对中学教育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如由于沦陷区学校师生流亡到大后方者日益增多,国民政府设立国立中学予以安置,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故本题选A

23.B【解析陈鹤琴活教育”的四个步骤为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故本题选B

24.C【解析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的共同特点包括:@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和学校教育;@受当时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教育具有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吸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门第、等级而被安排进入不同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德、智、体及宗教教育;@教育方法简单,体罚盛行,以个别施教为主,尚未形成正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知识的缺乏,为统治阶级所享有,故教师地位高。@尽管文明或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导致早衰或有过断层,源远而流不长。故本题选C

25.D【解析修辞学校以培养演说家、雄辩家为主要目的;在教育内容上,修辞学校以演讲术、辩论术以及为此服务的文法学、修辞学、逻辑学为主。故本题选D

26.B【解析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骑士教育一般在高级贵族的家庭中进行。故本题选B

27.A[解析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宗教改革导致了教育的变革,其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国家兴办学校,形成了一套国民教育体系,即教育管理的国家化。故本题选A

28.B【解析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他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是其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他把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宣布运用直观性原则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夸美纽斯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教学原则。故本题选B

29.A【解析】1718世纪,英国的初等教育都掌握在英国国教会和其他宗教团体的手中。最具特色的是慈善学校的出现和主日学校的设立。慈善学校主要是由宗教慈善团体和慈善家个人捐助开办,免费招收贫苦家庭儿童入学,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是利用星期日的时间,对儿童及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粗浅的读写知识的教育。由此可见,这些初等学校的教育对象均是贫民子弟。故本题选A

30.D【解析福禄培尔是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论的奠基人,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福禄培尔高度评价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游戏看作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他认为游戏是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游戏给儿童以欢乐、自由和满足,又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因此,他主张为儿童建设公共游戏场所。故本题选D

31.A[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包括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其中明了是指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故本题选A

32.C【解析道尔顿制是相对于班级授课制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产生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女士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进行的实验。其原则有三:一是自由一—去除凡是阻碍学生自由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不合理规定,使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约束,借助自由的手段养成学生自我支配的能力;二是合作一一学校成为实际社会组织,打破班级界限,在团体生活中,学生既为团体服务,又保持个人独立性:三是时间预算一一破除班级授课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自订计划,自行学习。故本题选C

33.A【解析】1968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生“五月风暴“运动的直接触动下,11月份法国议会通过并颁布了《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法尔案》)。这个法案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条办学原则。故本题选A

34.B【解析聚合思维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步骤地去思考问题。直觉思维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抽象思维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发散思维指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故本题选B

35.D【解析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其中一种是归类策略,如画概念图策略、群集策略(归类法);另一种是纲要策略,如列提纲、画关系图、运用理论模型等。题干中使用的是列提纲策略。故本题选D

36.B【解析]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以利于学生沿“脚手架“一步步地攀升,从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学习完美地结合了学生的发现学习和教师的提示、指导。故本题选B

37.D【解析建构主义有多种不同的派别。其中,社会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强调学习或知识的内化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借助一定文化支待(他入帮助),在现实情境中发生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社会建构主义与另外三种建构主义的区别在于其是否强调社会文化机制、是否强调一定文化的支持。故本题选D

38.C【解析]内在强化即自我强化,指通过个体的内部因素对学习行为进行强化,以增加预期行为的发生频率。负强化是通过给予一种厌恶、不愉快的刺激以提升反应行为频率。替代强化指因看到榜样或示范者受到强化而自身也受到强化。外在强化是外部给予一种刺激进而提升反应行为的频率。本题并不涉及负面的刺激、替代性刺激和外部刺激,仅涉及内部因素,即内心关于这份工作完成的"圆满感”。故本题选C

39.D【解析开放式题目比较适合于探索性研究,有利于复杂问题的研究。被试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研究者从而能够得到较真实的答案。ABC选项属于封闭式题目的优点。故本题选D

40.B【解析根据题干所示,最适合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表对大样本的教师进行调查,获取大规模的教师教育理想和信念的信息;另外可以通过访谈法对小样本的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获取深层次的信息。鉴于教育理想和信念属于观念层面,观念无法通过观察获得,故采用观察法是不合适的。了解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属于描述类的研究,并非要验证因果关系,故采用实验法也不合适。故本题选B

41.D【解析综述性文献是研究者通过对一段时间某一主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发展动向进行综合汇总和述评的一种三次文献,对于快速了解某一主题的研究动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教育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它以记事为主。综述性文献相比教育年鉴而言,针对性、参考性更高。教育辞书、       原始性文献不具备这方面优势。故本题选D

42.A【解析双盲控制是实验研究中控制无关变量的方式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排除实验者的情绪、偏好等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研究的效度。控制师生的实验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双盲法。故本题选A

43.C【解析】F检验,又称方差分析,是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总体均值是否有差异的统计检验方法,用于评估和比较多于两个以上的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是两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是(样本容量大于30)两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设检验(卡方检验)是对样本的频数分布所来自的总体分布是否服从某种理论分布或假设分布所做的假设检验,根据样本的频数分布来推断总体的分布。故本题选C

44.B【解析基础研究是指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有的法则或规律,也称“纯研究”或“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扩展知识。应用研究是指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比较研究至少要有两个变量做对比。预测研究涉及对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故本题选B

45.D【解析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因变量是由自变噩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一种结果变堡。根据题干所示,自变量为教学模式,因变匾为学生代数成绩。故本题选D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

46.【答案要点错误。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理想师生关系的标准是: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关系。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一直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以此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警示和管教。在学校中,教师在运用惩罚这一辅助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前提是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即不能严重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其目的在于制止不正当行为的再一次发生,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剌激,使其达到心灵的转变,以纠正错误行为。所以,适当的惩罚有利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因此,题于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47.【答案要点错误。

杜威认为,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新任务。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生活相契合。也就是既要合乎社会需要,也要合乎儿童需要。所以,杜威在学校与生活之中,把学校当作社会生活的雏形,更强调学校教育。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48.【真题解析错误。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提问和做笔记等。记忆术是记忆的窍门和方法的简称,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学习,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即记忆术仅是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策略,并不能等同于全部。因此,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

49.【答案要点

1)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3)在教学中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倾向。

在教育史上,针对教学中应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实质教育论者与形式教育论者之间有过长期的争论。①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为代表,强调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心理能力,重视教材的训练价值,课程上主要学习拉丁语、数学、逻辑及有关人文学科。此观点强调对学生进行“心能”的训练,即智力的训练,认为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能否更好地训练智力。②实质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此观点强调教学应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科学的知识,在课程上要求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主。③两种论证的偏颇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现代的许多教育理论家都致力于把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如杜威、维果茨基等人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50.【答案要点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包括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课的直接德育,也包括学科德育、班主任工作、学生会工作等间接德育。

1)学科德育是指在专门的德育课程(如思想品德课、时事政治课等)之外的各科普通文化科目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德育。

2)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中间接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间接性、随机性的特点。

3)学科德育可以根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渗透的方式:有

①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

②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每个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有选择地、合时宜地进行德育教学,这种德育教学并不一定是教思想品德,而是通过本门学和的人文素养、历史背景等富有教育意义且适合情感熏陶的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学科历史文化素养与情感,进而泛化到促进整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

③在教学万式方法中渗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采用讲授教法之外,适当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现场观摩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其他方面也有较好的提升。比如,合作学习教学法往往可以促进对问题学生的帮助,问题学生通过加入合作小组,负责某方面的任务,与大家互帮互助,既可以让问题学生有融入团体的机会,也可以让大家重新认识这些学生。

51.【答案要点

改造主义教育于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其影响一直待续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康茨和布拉梅尔德。改造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有: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在“危机时代“,教育的职责就是要设计并实现一种“理想社会“。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学校运用民主方法,通过相互协作的教育,就能达到大多数人都同意的“社会一致”,即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3)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应该统一于“理想社会“这一目标,课程以入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5)教师应该进行民主的和劝说的教育。通过劝说的教育,使学生坚信改造主义教育,愿意去”改造社会“,并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不同,改造主义教育更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尽管改造主义教育试图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但它在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并不大。其中的一些提法也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了冷落。

52.【答案要点

1A曲线表示:当学习中遇到相对困难的学习任务时,将学习动机强度保持在偏低(中下等)水平,学习效率最佳。

2B曲线表示:当学习中遇到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时,将学习动机强度保持在中等水平,学习效率最佳。

3C曲线表示:当学习中遇到相对容易的学习任务时,将学习动机强度保持在偏高(中上等)水平,学习效率最佳。

4)总结:学习动机与学习效卒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53.【答案要点

根据测量的尺度不同,教育测量可以分为: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匮和定比剿罹。

1)定名测量,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类别的鉴别。如性别、宗教派别、   政治党派和出生地等。

2)定序测最,是对测量对象的等级或顺序的鉴别。如社会阶级、保守程度、疏离感,以及知识文化水平等。

3)定距测量,是对测晕对象之间的数噩差别或间隔距离的测量。如IQ成绩。

4)定比测量,是对测量对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测量。如年龄和结婚次数等。

四、分析论述题(每小题30分)

54.【答案要点

1)观点评析。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既具有正向功能,也具有负向功能。

②伊里奇关于“学校的废除已不可避免"的观点,主要基于其所观察到的教育负向功能的分析,而且这种分析带有过分夸大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倾向。比如,他批评学校“把学习从一种活动变成了一种商品”,把知识证书(文凭)变成了一种财富形式,这从根本上剥夺了人独立自主的学习动机和能力。这种观点本身一概论之、以偏概全,试想本身作为评论者的伊凡·伊里奇是否是学校教育的产物?如果是的话,又是如何具备如此独特新颖的批判能力的?而且社会各行各业人才济济,并不全是庸才。另外,他也提到通过文凭、学历对人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导致更深刻的社会两极分化,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种观点本身涉及对人类文明的否定,从远古至现当代,人类文明正是靠着教育所产出的入才作为推动力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大局面是正向的、前进的、美好的,即使存在负面的、灾难性的后果,也不至于像他所谈的那么严重。要批判一个旧事物,往往有人会采用全盘否定、全盘打碎然后再重建的策略,但是这种策略往往更多属于舆论营造,其具体言论并不能够经得起人们实际体验的证实。

总之,伊凡·伊里奇指出了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固有弊端,但某种程度上过分夸大了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

③学校教育作为近代以来高度成熟、高度有效的制度化教育形式,依然发挥着难以取代

的巨大作用。本身这种作用的发挥对于人类文明是有益处的。因此 ,针对学校存在的弊端,关键不是激进地要求彻底取消学校,而是如何采取措施来规避这种负面性。可以建立广泛的、开放的、交流的社会教育网络,如教育媒体咨询服务、技艺交流、同伴切磋、非专职教育咨询服务等,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价值,形成普遍化的学习和教育。关键是要协调好学校教育与这种社会教育网络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最大效益的结合。

2)“在家上学“现象评析。

①学校教育的作用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在家上学“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家长对于学校教育负向作用的不满。比如,学校教育对群体的关注过多,对于个体的关注不足,特别是对于个人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指导、个性化促进并不总是很令人满意。学校教育长期面临着面向群体与关注个体之间的矛盾。”在家上学“现象所反映的,是家长对于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追求。在学校,孩子仅是老师所关注的数十名孩子之一,是学校所关注的数百甚至上于名孩子之一,但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的全部。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孩子的需要,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与学习内容。

②但是“在家上学”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也会丧失学校教育的大量优势。

学校教育在促进入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作用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特别是学校教育对学龄阶段人的身心发展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可以指导个体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可以为个体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可以整合和优化个体全面发展所需的各种教育资源。

学校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场所之一,历来被视为学龄阶段儿童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最为高效的机构。因此,“在家上学“现象固然可以尝试,但也要注意它所潜在的不足。

55.【答案要点

1)反映的教育观念:儿童本位的儿童教育观。具体指:教育儿童时不应根据成人的意念来教育儿童,而应从儿童出发、以儿童为师教育儿童,本质上是要求教育要深刻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里的儿童并不是说哪一个具体的儿童,而是指作为类的儿童。

2)“新教育”在教育变革中的表现:

蔡元培所说的“新教育“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在教育界的反映,既包含了先进国人对现代教育的期盼,也反映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进、传播与改造。这种新教育力图实施包含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以及重视和学技术、崇尚自然、讲究实用等科学精神的新教育。

①学校制度方面。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方案》,提出“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从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②教学内容方面。

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生活的需要,在中小学实施公用艺术、社会科、自然园艺科。学校教育中推行臼话文和国语。中等教育注意科学和实用。陈鹤琴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按照“五指活动”来组织课程。陶行知强调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反对脱离生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

③教学方法方面。

作为教师要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要学会主动地研究和自治。突出反映在:西方现代大最教育教学方法的引入,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葛雷制、德克乐利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都非传统的满堂

以上是关于“2017年311教育学综合真题答案解析(启航版)”的相关资讯,想要更详细了解更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咨询咱们在线客服老师!

预约试听

提交后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