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学校 > 考研自习室 > 王晗老师毛中特必背知识考点

王晗老师毛中特必背知识考点

时间:2024-05-06 栏目:复习备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呼唤并催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并引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五位一体

(一)经济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及其措施

(1)原因: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重大实践课题,集中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措施: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2.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措施(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

(1)必要性:

①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国家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②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要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③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④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2)措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含的巨大潜能,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3.为什么要积极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津京冀协同发展、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五大发展理念之协调)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

(1)这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2)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3)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目标任务?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第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1)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特征。我国是工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4)走中国特色主义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为什么以及怎样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原因:

①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②6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在新时代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70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

它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能够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土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1)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5)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文化

1.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2)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3)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4)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育高度的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优先发展。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五)生态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3)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4)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2.为什么要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1)垃圾分类是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谋篇布局,也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必须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2)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人民未来。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每个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身体力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四个全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的内涵: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2.怎么办: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

1.总目标: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总目标所包含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前者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者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

(2)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把两者当作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总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一是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二是必须有主张、有定力,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放弃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三是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

3.如何评价全面深化改革?

(1)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

(2)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3)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4)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6)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7)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8)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9)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4.如何评价全面开放?(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1)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2)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3)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

(4)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5)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5.如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2)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3)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5)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6)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三)全面从严治党

1.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

(1)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

(2)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3)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

2.新时代党的建设为什么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1)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2)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政治建设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的根和魂,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的其他建设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3)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要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怎样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3)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4)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5)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世界背景: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与政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当今世界仍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抬头,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所以要……)

(二)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如何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3)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4)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如何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不断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3)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4)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为什么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拉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2)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合作。

2.“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2)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

(4)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3.如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1)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形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2)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中国发起了《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愿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

(3)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

(4)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以上是关于“王晗老师毛中特必背知识考点”的相关资讯,想要更详细了解更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咨询咱们在线客服老师!

预约试听

提交后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