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学校 > 考研自习室 > 中国教育史专题八:古代“性三品说”与 ​教育作用的关系

中国教育史专题八:古代“性三品说”与 ​教育作用的关系

时间:2024-04-23 栏目:复习备考

中国教育史专题八中国古代性三品说 教育作用的关系

董仲舒的观点

人性学说是堇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人性之中有仁气”“贪气”,其中仁气即人性中有利于发展封建社会的道德因素是主导方面情欲之贪气即导致与封建社会道德相抵触的因素是从属的方面。董仲舒又将人性与善区别开来而善在这里指的是封建社会的道德。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德情属阴是贪的恶的。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因此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昝之性中民之性是董仲舒对人性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规定的事实依据他是就中民之性而言性。认为教育对不同的人起不同的作用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韩愈的观点

教育发挥作用是以人性为基础的韩愈的教育思想也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说基础上的。韩愈从他的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提出了性三品的人性假说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他对教育作用的观点。韩愈认为仁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秉承天命有上下三品还有仁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德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人性中除了性之外还有情情是人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产生的内心反应。情与性是相对应的也分为上下三品清有喜欲七种具体表现。这继承了汉朝董仲舒的人性三品说为宋代的存天理灭人欲作了铺垫。

汉语认为中性之入最多教育能够使他们顺性克情以达善行。他还认为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人性天生就存在着等级差别教育只能在这种差别内发挥作用。对于上品的入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发扬光大对于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尽量通过教育向上品靠拢而下品的人教育起不来作用。人性天生就包含着仁礼智信德道德内容教育就是将它们开发出来使其自动付诸实践。而儒家的经典诸如五经等都是教育的最好教材。

韩愈从唯一注意的天命论出发提出了性三品的主张。他又以此为依据一方面肯定教育促进人性的变化号召人们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认为教育作用有限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位内发生作用韩愈的人性与教育作用的论述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作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人接受封建的道德教育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王充的观点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阐述了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他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应该保障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王充认为人是有善恶之分其原因在于禀赋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教育与人性的关系。王充把入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德人即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即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即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与天而是由自然的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他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可使恶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另外王充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他打比喻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细不练自黑。

董仲舒韩愈和王充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之间的关系。将其归纳在一起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区分三人的观点更有利于全面把握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关于“中国教育史专题八:古代“性三品说”与 ​教育作用的关系”的相关资讯,想要更详细了解更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咨询咱们在线客服老师!

预约试听

提交后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