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学校 > 考研自习室 > 2020年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612检验综合考试大纲

2020年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612检验综合考试大纲

时间:2024-05-13 栏目:志愿报考

2020年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检验综合》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适用学科

临床检验诊断学

五、考核内容

第一部分: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1.血浆蛋白质的功能及其分类、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体液氨基酸和嘌呤核苷酸引起的临床疾病,血清蛋白电泳区带,体液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诊断(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影响血糖水平的因素,糖尿病的基本概念、分型以及发病机制、主要特点,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及临床应用。

3.血浆脂质与脂蛋白的基本组成,各种脂蛋白(LP)的特征,脂蛋白代谢紊乱常见的疾病和主要检测指标,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代谢综合症的诊断指标。

4.酶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同工酶的基本概念及与疾病的关系,主要的工具酶参与的反应,同工酶检测的主要方法及同工酶测定的临床应用。

5.各种微量元素与维生素检测,它们缺乏与增高常引起的疾病。

6.脱水的基本概念,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特点,钠平衡紊乱和钾平衡紊乱的临床意义,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特征,体液与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检测指标。

7.检测肝胆疾病、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胃肠胰疾病、骨代谢异常、内分泌疾病、妊娠期相关的疾病、遗传代谢病的主要生物化学指标。

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9.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钩状效应的基本概念,常用的胚胎抗原类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标志物、受体类肿瘤标志物、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酶类标志物、基因类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胃癌、肝癌、大肠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第二部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1.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方法以及消毒灭菌效果评估。

2.实验室相关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和预防。

3.标本的采集和处理的一般原则,血液、痰液、分泌物、厌氧菌采集的注意事项。

4.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常用的培养基,常用直接涂片检查的细菌,革兰染色、抗酸染色、荧光染色的原理和染色特点,生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5.敏感、耐药、中介、MIC、MBC、MIC50、MIC90的基本概念,抗菌药物的主要种类,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意义,联合用药出现的结果,细菌的主要耐药生化机制,细菌的耐药性表型检测。

6.细菌的分类,球菌(主要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奈瑟菌)、肠杆菌(主要是埃希菌、志贺菌)、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是假单胞菌)、其它(主要是霍乱、副溶血、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结核分枝杆菌、放线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梅毒螺旋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鉴定的一般流程方法和主要鉴定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7.真菌的概念、分类依据、致病方式,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的区别。

8.临床上常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真菌种类(主要包括毛癣菌、表皮癣菌)、鉴定流程以及感染的临床特点。

9.常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种类(主要包括念珠菌、隐球菌、卡氏肺孢菌)、快速鉴别或特异性病原学诊断和感染特点。

10.病毒的分类依据、特征、基本特性与细菌的比较、快速诊断的方法。

11.呼吸道病毒(正黏病毒、副黏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疱疹病毒、狂犬病毒、HIV等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快速诊断。

第三部分 临床免疫学检验

1.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2.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免疫原的制备,免疫血清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

3.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抗球蛋白试验。

4.沉淀反应:凝胶沉淀试验,免疫电泳技术,免疫浊度分析。

5.补体结合试验和补体测定:补体结合试验,补体测定。

6.荧光免疫技术:荧光的基本知识与荧光物质,荧光免疫显微技术,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免疫技术的应用。

7.酶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的特点,酶免疫技术的分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膜载体的酶免疫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免疫技术的应用。

8.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化学发光与化学发光效率,化学发光剂与标记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类型,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应用。

9.胶体金免疫技术: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金免疫测定技术。

10.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金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电镜技术,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11.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检测:免疫细胞的分离,淋巴细胞的数量检测,淋巴细胞的功能检测,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12.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的基本原理,流式细胞术的技术要点,流式细胞术的应用。

13.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检测:细胞因子的检测,细胞因子受体的检测。

14.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的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检测,黏附分子的检测。

15.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

16.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学检验: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与免疫学检验,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与免疫学检验,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与免疫学检验,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与免疫学检验。

17.自身免疫病与免疫学检验:自身免疫病发生的相关因素,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常见的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验。

18.免疫增殖病与免疫学检验:免疫增殖病的损伤机制和特征,免疫增殖病的免疫学检验。

19.免疫缺陷病与免疫学检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检验。

20.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肿瘤抗原,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机制,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肿瘤免疫学检验。

21.移植免疫与免疫学检验:引起排斥反应的靶抗原,排斥反应的种类和发生机制,组织配型,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学防治,排斥反应的免疫监测。

第四部分:临床血液学检验

1.造血、造血器官、胚胎期造血与出生后造血及髓外造血的概念,人体的造血阶段与分期,胚胎期造血的特点,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概念、种类和生物学特征,各系血细胞的发育成熟及其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造血微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作用,造血调控的基本形式,参与造血(正、负)调控的主要细胞因子及其作用,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2.骨髓中各系统、各阶段血细胞及其它细胞的正常形态特征,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及报告的书写,骨髓涂片制备与染色、正常骨髓象特征及骨髓象分析要点,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酯酶染色、铁粒染色)原理、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临床意义和应用评价,骨髓细胞学检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3.血的概念、贫血的分类、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标准,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4.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特征、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溶血性贫血概念、溶血性贫血的分类与实验室诊断步骤,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常见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常用的红细胞疾病有关检验的原理、方法、临床意义和应用评价。

5.白血病定义与特征、白血病的分类与分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概念、特征、实验室检查与诊断,慢粒急变、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概念、特征、实验室检查与诊断,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的概念、特征、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7.血管壁、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机制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及纤维蛋白溶解机制,血小板结构和生化组成、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凝血因子的一般特性、分组、功能,抗凝血系统组成与作用。

8.血栓与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内源凝血系统检验、外源凝血系统检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纤溶活性增强的筛选检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常用血小板检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常用循环抗凝物质、纤溶系统、高凝状态检验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9.血栓与止血筛选试验的应用与临床意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以及与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的鉴别,血栓前状态与易栓症的定义、区别及其特征,血栓与止血检验在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及抗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疾病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临床检验基础

1.血液标本的类型及其应用范围,血液标本采集的主要方式及其应用范围,运送和接收血液标本的要求,血涂片的制备要求及wright染色法和Giemsa染色法的基本原理,血涂片染色不佳的原因及纠正措施。

2.红细胞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技术误差与原因;红细胞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及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及其临床意义,红细胞形态异常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染色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血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贫血MPV/MCV/RDW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3.各类白细胞的正常范围、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异常的临床意义。

4.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血小板各种形态异常及其临床意,血栓与止血常用的筛检试验及其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三分群血液分析仪细胞检测的主要原理(库尔特、VCS),白细胞、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血液分析仪检测基本原理及技术,血液分析仪图形显示及其各类异常所代表的意义,三分群与五分群的比较。

6.尿液标本采集的一般要求,尿液标本的类型和应用范围,尿三杯试验,尿液的理化性质(尿量、颜色和透明度、气味、尿渗量、pH、葡萄糖、蛋白质、酮体、胆红素、尿胆原、亚硝酸盐、红/白细胞、管型、细菌)变化及机制及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7.肉眼血尿、镜下血尿的基本概念,常见影响尿液pH的因素,磺基水杨酸法和加热乙酸法引起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的基本概念,本周蛋白检测方法和原理及临床意义,尿液主要有形成分检查的参考区间、细胞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1小时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临床意义,管型形成条件,尿液各种管型的组成和临床意义,各种结晶形态特征及临床意义。

8.粪便的组成,脂肪泻的基本概念,寄生虫检查粪便标本采集要求,粪便一般检查(粪便量、颜色、性状、寄生虫、粪便隐血试验、脂肪)的临床意义,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及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隐血试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粪便各类细胞、食物残渣、结晶的出现与疾病的关系。

9.脑脊液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要求,脑脊液颜色变化及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检查及细胞计数的方法,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浆膜腔积液肿瘤标志物主要指标的临床意义,显微镜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精液检查的主要项目和方法,异常精子形态的种类及临床意义,前列腺液显微镜检查的主要项目和临床意义,阴道清洁度分级的根据,检查阴道毛滴虫的方法,检查胎儿成熟度的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痰液检查的主要项目及临床意义。

10.细胞病理学标本采集和处理方法,细胞病理学涂片固定和染色方法,细胞病理学诊断原则和基本步骤,损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良性细胞与恶性细胞的形态学比较,恶性细胞的细胞病理学诊断要点,女性生殖道正常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非炎症和反应性变化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学特点,正常呼吸道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呼吸道良性病变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各类型肺癌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良性病变积液和恶性病变积液中常见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六、主要参考教材

序号考 试 科 目书 目编 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1检验综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第1版)尹一兵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检验综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第1版)刘运德、楼永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检验综合临床免疫学检验(第3版)吕世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4检验综合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第1版)夏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检验综合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第1版)徐文荣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检验综合医学免疫学(第3版)龚非力科学出版社,2014


以上是关于“2020年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612检验综合考试大纲”的相关资讯,想要更详细了解更多考研培训机构的相关情况,可以咨询咱们在线客服老师!

预约试听

提交后咨询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